10月18日至20日,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金融街举办。在10月19日举行的“推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挥保险防灾减灾救灾作用”平行论坛上,聚焦巨灾保险议题,政府、保险行业、学术界等各方人士进行交流与与探讨,分享巨灾风险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保险的力量,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保险业主动作为,积极发展巨灾保险。一是完善了顶层设计,2016年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在全国落地运行,并于今年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二是扩大试点范围,在推动全国性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指导保险公司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灾害的特点,为地方政府提供差异化、特色化、定制化的风险保障方案。
三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引导行业加大巨灾风险科技研究的力度,研究迭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台风、洪水中国巨灾风险模型,支持行业探索巨灾债券等新型的风险转移渠道。
四是发挥了损失补偿能力,指导保险业积极作为,主动担当,积极发挥防灾减灾的作用。目前保险业为“摩羯”台风已经赔付和预赔付的保险款项32.33亿元,较好地发挥了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的总结巨灾保险发展经验,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更好的服务防灾减灾救灾,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功能作用。
具体来看,要全面加强巨灾保险前沿研究,总结国际经验,梳理各地试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巨灾保险理论;要稳步推进地方试点,不断完善居民住宅巨灾保险,支持有意愿地方政府通过巨灾保险共同体开展巨灾保险试点;要不断丰富风险分散渠道,鼓励国内再保险公司加大对巨灾风险支持力度,利用全球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探索新型巨灾风险分散方式;要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推动行业建立风险数据库,开发迭代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风险模型。
谈及气候服务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表示,一是发展巨灾保险气象服务,特别是要面向中长期的极端天气;二是丰富气象保险的应用场景,逐步扩展到敏感行业;三是精细化农业保险的气象服务;四是建立保险业风险减量气象服务体系,做到更好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吴健针对地震巨灾保险模型的构建指出,需要引入对我国地震的活动规律和致灾过程的科学认识,充分吸收近年来国内地震破坏案例最新资料和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采用以物理手段为主的技术路线,而不能仅靠传统的统计手段来建立模型。
瑞再集团中国区总裁尚卓博通过对全球巨灾保险市场的观察,以及各国巨灾保险政企合作的案例分析,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提出思考。一是需要努力获得更高质量的数据,在数据的颗粒度、透明度以及可获得性上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二是需要可持续且稳定的财政政策支持以及更多元化的巨灾保险产品和应用技术来支撑风险评估开展。
巨灾保险共同体主席、人保财险执行董事、副总裁降彩石表示,中国在巨灾保险方面的创新体现在各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巨灾保险试点工作,具有地方特点的区域性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创新持续深化,保险行业结合地区的风险特征,因地制宜设计一地一策的保险方案,研究开发覆盖不同类型的实赔型、指数型、综合型等多种巨灾保险产品,为各地提供更为全面、更加灵活的巨灾风险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方伟华介绍了中国多灾种巨灾风险特点,分析了目前财政与金融支撑巨灾应对的特点和经验。他指出,目前巨灾保险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保费支出,希望未来各级政府承担根据事财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巨灾保险的责任体系。
最后,JBA Risk Management科学主管Paul Young通过视频连线与大家介绍他们的洪水灾难模型,可以将洪水灾害图与极端事件资产的位置和资产脆弱性的信息相结合杠杆配资,量化一系列的损失,更好地应用在保险和再保险领域。